基于“阴静阳躁”理论探讨补肾填髓中药调控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皮质成熟延迟”新模式
作者:倪新强 胥丹桂 杨萌 袁海霞 郑敏 韩新民
关键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阴亏阳躁; 能量代谢障碍; 皮质成熟延迟; 补肾填髓;
摘要: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为儿童期最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依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脏躁""躁动""失聪"等范畴,中医药对其优势病种ADHD的研究已形成独特的理论和临床体系,但目前中药对ADHD的药效学研究多集中于神经递质代谢系统及其信号转导通路角度而体现其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优势,未能充分体现中医"肾脑相关"及"阴静阳躁"等特色理论的科学内涵,也忽视了ADHD患儿"皮质成熟延迟"的核心病理特征。ADHD"阳动有余"的症状,责之于阴静不足而无以制妄动阳气,肾阴不足、肝阳偏旺证为ADHD最多见证型,补肾填髓中药为治疗ADHD最常用药物。笔者基于ADHD神经元发育障碍的解剖学基础,"能量代谢障碍"新理论,中医"髓海发育迟缓"病机假说及相关临床、实验研究,"补肾填髓"治法物质基础研究,结合前期熟地黄调控ADHD药效学研究,认为ADHD"阴亏阳躁,阳动有余"病机特点在于由能量代谢障碍、神经元发育障碍等因素参与的皮质成熟延迟而导致的执行功能受损,进一步提出补肾填髓中药可能通过调控神经元发育及能量代谢障碍而改善"皮质成熟延迟(髓海不充/阴亏)",进而缓解ADHD核心症状(阳躁)。补肾填髓中药调控ADHD机制研究新模式的提出,将为提高中医药治疗ADHD的临床疗效提供理论基础。
上一篇: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PCI围手术期心功能和TIMI血流影响的Meta分析
下一篇:儒、释、道、医养生思想撷要(上)